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大芒萁

大芒萁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芒萁

药材名称大芒萁

别名大羽芒萁

来源蕨类里白大芒萁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,以髓心、嫩苗入药。

生境分部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
性味微甘,平。

功能主治解毒止血。外用治蜈蚣咬伤,外伤出血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大芒萁

药材名称大芒萁

拼音Dà Mánɡ Qí

英文名Ample Forked Fern

别名大羽芒萁

出处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分类学报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大芒萁的嫩苗及髓心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
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植株高达1.5m。根茎横走,密被锈黄色长毛。叶具长柄,长达80cm;叶革质,无毛,疏生,下面呈灰蓝色,叶轴三至四回二叉分枝,分枝处的休眠芽具卵形的苞片,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牙,除末回分枝外,各回分叉的两侧均有1对羽状深裂的托叶状大羽片;末回羽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0-40cm,宽8-12cm,羽状深裂几达羽轴;裂片披针形,长4-10cm,宽8-10mm,边缘全缘或波状;侧脉每组有小脉5-7条。孢子囊群生于每组小脉的上下两侧基部的弯弓处,在主脉两侧排成不规则的2-3行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400m的疏林下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微甘;平;涩

归经肝经

功能主治解毒;止血。主蜈蚣咬伤;鼻衄;外伤出血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6-15g;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鲜品捣敷。

各家论述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嫩苗及髓心:味微甘,性平。有解毒止血的功能。用于蜈蚣咬伤、鼻衄及外伤出血等症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狭叶鸦葱

    药材名称狭叶鸦葱别名草防风来源菊科狭叶鸦葱Scorzonera radiata Fisch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河北、内蒙古。性味甘、苦,温。功能主治发表散寒,祛风除湿。主治风湿或感冒引起的发烧,筋骨

  • 地核桃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地核桃药材名称地核桃拼音Dì Hé Tɑo别名山核桃、箭头草、匙头菜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银地匙、白毛叶地丁草(《泉州本草》),地丁子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出处《

  • 单肾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单肾草药材名称单肾草别名扇叶舌喙兰、独叶一支花、无柄一叶兰、雨流星草、鸡肾参、一面锣[四川木里盐源]来源兰科单肾草Hemipilia flabellata Bur. et Fran

  • 厓花子

    药材名称厓花子拼音Yá Huā Zǐ别名海金子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接骨丹、粘子柴、野黄栀、山枝木(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力验方选编》),山海桐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

  • 青桐翠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桐翠木药材名称青桐翠木拼音Qīnɡ Tónɡ Cuì Mù别名狗屎木出处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破布木的根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乔木

  • 不灰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不灰木药材名称不灰木拼音Bù Huī Mù别名无灰木(《本草图经》)出处《开宝本草》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石棉。原形态角闪石的一种。为平行较长而易劈为细丝形之纤维

  • 独脚金

    药材名称独脚金拼音Dú Jiǎo Jīn别名疳积草、黄花草、消米虫[湖北巴东]来源玄参科独脚金属植物独脚金Striga asiatica (L.) O. Kuntze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。

  • 穿鞘花

    药材名称穿鞘花拼音Chuān Qiào Huā英文名Hispid Amischotolype别名独竹草、纳闹红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穿鞘花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

  • 矮卫矛

    药材名称矮卫矛拼音ǎi Wèi Máo来源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矮卫矛的根、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onymus nanus Bieb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洗净,切片,或剥皮晒干。原形态矮卫矛

  • 石龙刍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石龙刍根药材名称石龙刍根拼音Shí Lónɡ Chú Gēn出处《浙江民间草药》来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石龙刍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石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