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大鳞毛蕨

大鳞毛蕨

药材名称大鳞毛蕨

拼音Dà Lín Máo Jué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广布鳞毛蕨的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expensa(Presl)Fraser-Jenkins et Jermy[Nephrodium expansum Presl;Dryopteris austriaca(Jacq.)Woyner ex Schinz et Thell.sensu auct.Japon.et Sin.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挖出后除去叶及泥砂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植株高约100cm。根茎粗而斜升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浅褐色、阔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禾秆色,有光泽;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先端渐尖,无毛,羽轴被狭的鳞片,纸质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三回羽状分裂;一回羽片较短而宽,裂片较大,长圆状卵形,先端渐尖,下部为斜三角形;二回羽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渐尖;末回羽片长圆形,钝头,基部下延具锐牙齿,牙齿顶端锐尖针刺状。孢子囊群圆形;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,一侧弯缺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针、阔叶林下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台湾等地。

化学成分含绵马酸(filixic acid) BBB,三环绵马素(trisaspidin),三环低绵马素(tridesaspidin),三环黄绵马酸(triflavaspidic acid),亚甲基双(去甲黄绵马酸)[methylenebis(noffiavaspidic acid)],白绵马素(albaspidin)BB、BA、PA,低绵马素(desaspidin)BB,三环低绵马素(trisdesaspidin)BBB,黄绵马酸(flavaspidic acid)。

药理作用驱虫作用: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人口服本品提取物3g,可驱除绦虫91%;人口服其绵马素镁盐0.75-1.0g,可驱除绦虫100%。

性味苦;寒;有毒

功能主治驱虫。主绦虫病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-12g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芙蓉花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芙蓉花药材名称芙蓉花拼音Fú Rónɡ Huā功能主治对于一切疮痈肿毒、乳痈等症,初起外用,能消肿止痛;已成者内服,有排脓之功。有可治肺痈,单用鲜花一至二两(干

  • 土牡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土牡蛎药材名称土牡蛎拼音Tǔ Mǔ Lì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蚌科动物川南珠蚌的沉积贝壳。冬季水枯时,在河滩沙坝上收集,洗净泥沙,晒干。原形态贝壳2片,同形,呈长椭圆形,长

  • 望江南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望江南药材名称望江南拼音Wànɡ Jiānɡ Nán别名羊角豆、山绿豆、假决明、狗屎豆、假槐花来源豆科决明属植物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 L

  • 棱子芹

    药材名称棱子芹拼音Lénɡ Zǐ Qín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棱子芹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urospermum camtschaticum Hoffm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原形

  • 星蕨

    药材名称星蕨拼音Xīnɡ Jué英文名Common Microsorium别名二郎剑、尖凤尾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蕨类植物图谱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星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crosor

  • 见血飞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见血飞药材名称见血飞拼音Jiàn Xuè Fēi别名散血飞、黄椒(《贵州草药》),刺三加,红三百棒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

  • 半截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半截叶药材名称半截叶拼音Bàn Jié Yè别名锅铲叶、金边莲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半节叶、半节观音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牙喃坝(傣名)。出处《云南中

  • 一味药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一味药药材名称一味药拼音Yí Wèi Yào别名野槐树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野蓝枝子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狼牙草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

  • 多裂独活

    药材名称多裂独活拼音Duō Liè Dú Huó英文名root of Cowparsnip出处始载于《四川植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多裂独活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racleum di

  • 牛藤

    药材名称牛藤拼音Niú Ténɡ别名野木瓜、七姐妹藤、六叶野木瓜、石月、郁子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通科植物那藤或尾叶那藤的茎和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tauntonia hexaphylla(T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