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小五彩苏

小五彩苏

药材名称小五彩苏

拼音Xiǎo Wú Cǎi Sū

别名小洋紫苏金耳环、盆上金耳环五色草、假紫苏、洋紫苏、金钱炮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小五彩苏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eus scutellarioides(L.)Benth.var.crispipilus(Merr.)H.Keng[C.pumilus Blanco]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小五彩苏,直立或上升草本,高20-30cm。茎通常紫色,四棱形,被微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5cm ,被笛柔毛;叶片形状、大小及色泽变异较大,通常卵圆形,长4-12.5cm,宽2.5-9cm,先端犯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两面被微柔毛,下面有红褐色腺点。轮伞花序多花,排列成简单或具分枝的总状圆锥花序,长5-25cm,花梗及序轴被微柔毛;苞片宽卵圆形,长2-3mm,先端尾尖,外面被柔毛及腺点,脱落;花萼钟形,长2-3mm,外面被短硬毛及腺点,果时增大考勤达7mm,上唇3裂,中裂片比下唇短,宽卵圆形,侧裂片短小,约为中裂片之半,下唇长方形,先端具2齿;均此级毛;花冠紫色或蓝色,长8-13mm,上唇短,直立,4裂,下唇长,舟形;雄蕊4,内藏,花丝下部合生成鞘状,包围花柱基部;花柱比雄蕊长,伸出,柱头2裂;花盘前方膨大。小坚果宽卵圆形,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7月,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长于溪旁、路边、田野、山地、草丛或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味苦;性凉

归经脾经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。主疮疡肿毒

用法用量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杨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杨根药材名称黄杨根拼音Huánɡ Yánɡ Gēn出处《湖南药物志》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或细叶黄杨的根。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,目赤肿痛,吐血。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

  • 光叶闭鞘姜

    药材名称光叶闭鞘姜拼音Guānɡ Yè Bì Qiào Jiānɡ别名牛尾巴茶、樟柳头来源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光叶闭鞘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stustonkinensisGagnep.采收

  • 白升麻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升麻药材名称白升麻拼音Bái Shēnɡ Má来源蔷薇科白升麻Spiraea japonica L. f. var. stellaris Rehd.,以根入药

  • 山橿

    药材名称山橿拼音Shān Jiānɡ别名副山苍来源樟科山橿Lindera reflexa Hemsl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长江以南各省。性味辛,温。功能主治祛风理气,止血,杀虫。主治癣疥,过敏性皮炎,

  • 六棱麻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六棱麻药材名称六棱麻拼音Liù Lénɡ Má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驾尾科植物小花鸢尾的根,根茎。四月采,晒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须根丛生,粗壮。根

  • 南瓜七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南瓜七药材名称南瓜七拼音Nán Guā Qī别名马蹄当归、八角乌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菊科植物四川橐吾的根。6~11月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

  • 换锦花

    药材名称换锦花拼音Huàn Jǐn Huā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引《南越笔记》云:“脱红换锦,脱绿换锦,此换绵之所以名也。叶似水仙,冬生,至更而落。独抽一茎二尺许,作十余花,花比鹿葱而大,或红或绿,叶落

  • 毛水苏

    药材名称毛水苏别名水苏草、野紫苏、山升麻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毛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. ex Benth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晒干。性味甘、辛,微温。功能主治祛风解

  • 桑螵蛸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桑螵蛸药材名称桑螵蛸拼音Sānɡ Piāo Shāo英文名OOTHECA MANTIDIS别名团螵蛸、长螵蛸、黑螵蛸、螳螂巢、螳螂子、刀螂子、螳螂蛋、流尿狗来源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

  • 芦莉草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芦莉草叶药材名称芦莉草叶拼音Lú Lì Cǎo Yè别名红楠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出处《广西药植名录》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芦莉草的叶。原形态芦莉草,又名:小苞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