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柿饼

柿饼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柿饼

药材名称柿饼

拼音Shì Bǐnɡ

别名干柿(《日华子本草》),柿花(《纲目》),柿干(《本草备要》)。

出处《日用本草》

来源为柿科植物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,有白柿、乌柿两种。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柿蒂"条。

制法参见"柿霜"条。

性味甘涩,寒。

①陶弘景:"日干者性冷;火熏者性热。"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平。"

③《纲目》:"白柿,甘,平,涩,无毒;乌柿,甘,温,无毒。"

④《本草通玄》:"甘寒而涩。"

功能主治润肺,涩肠,止血。治吐血,咯血,血淋,肠风,痔漏,痢疾。

①《别录》:"火柿主煞毒。疗金疮,火疮,生肉止痛。"

②陶弘景:"乌柿,火熏者断下,又疗狗啮疮。"

③《本草拾遗》:"日干者温补,多食去面皯,除腹中宿血;火干者,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,食少许立止。"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润声喉,杀虫。"

⑤《嘉佑本草》:"厚肠胃,涩中,健脾胃气,消宿血。"

⑥《日用本草》:"涩肠止泻,杀小虫,润喉音。治小儿秋深下痢。"

⑦《纲目》:"白柿治反胃,咯血,血淋,肠澼,痔漏下血。"

⑧《本草通玄》:"止胃热口干,润心肺,消痰。治血淋。便血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生食、煎汤或烧存性入散剂。

注意脾胃虚寒,痰湿内盛者不宜食。

复方①治痰嗽带血:青州大柿饼,饭上蒸熟,批开,每用一枚,掺真青黛一钱。卧时食之,薄荷汤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②治咳嗽吐痰:干柿烧灰存性,蜜丸,滚水下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③治吐血、咯血、嗽血、咳血,及小便淋血、肠风泻血、痔热流血等证:柿饼一斤(青州出者,去蒂核),枇杷叶(刷去毛)、白果肉(去衣)、怀熟地各四两,生姜皮一两(炒焦黑),百部五两,天门冬麦门冬(俱去心)各六两。用水五十碗,熬至十碗,滤出渣,再如法煎,共三次,取汁共三十碗,总和一处,入砂锅内,慢火熬至五碗,加炼蜜六两,收贮净磁瓶内。每早、午、晚各服十馀茶匙,白汤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
④治热淋涩痛:干柿、灯心等分。水煎日饮。(《纲目》)

⑤治小便血淋:白柿、乌豆盐花煎汤,入墨汁服之。(《经验方》)

⑥治血淋:干柿,烧灰存性,为末。米饮调服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柿焚散)

⑦治肠风下血:棉花核(炒黑,去壳)三两,侧柏叶(炒黑)四两,槐米(炒)一两。柿饼蒸烂捣丸,清晨滚汤下四、五钱。(《绛囊撮要》柿饼丸)

各家论述《纲目》:"柿乃脾、肺血分之果也。其味甘而气平,性涩而能收,故有健脾涩肠,治嗽止血之功。盖大肠者肺之合,而胃之子也。按方勺《泊宅编》云,刘掾病脏毒下血凡半月,自分必死,得-方,只以干柿烧灰,饮服二钱遂愈。又王缪《百一方》云,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,亦用此方一服而愈,为散为丸皆可。与本草治肠澼,消宿血,解热毒主义相合,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,益可征矣。又《经验方》云,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,至孙得一方,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,绝不用水饮,如法食之,其病遂愈,此又一征也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柿饼

药材名称柿饼

拼音Shì Bǐnɡ

别名火柿;乌柿;干柿;白柿;柿花;柿干

出处出自《日用本草》。

1.《本草图经》:干柿,火干者谓之乌柿,出宣州、越州。日干者为白柿。

2.《纲目》:白柿,即干柿生霜者,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,日晒夜露至干,纳瓮中,待生白霜乃取出,今人谓之柿饼,亦曰柿花。其霜谓之柿霜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柿科植物的果实经加工后柿饼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pyros kaki Thunb.

采收和储藏:秋季将未成熟的果实摘下,剥除外果皮,日晒夜露,经过1月后,放置席圈内,再经1月左右,即成柿饼。

原形态落叶大乔木,高达14m。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,长方块状开裂;枝开展,有深棕色皮孔,嫩枝有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8-20mm;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5-18cm,宽2.8-9cm,先端渐尖或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主脉生柔毛,下面淡绿色,有短柔毛,沿脉密被褐色绒毛。花杂性,雄花成聚伞花序,雌花单生叶腋;总花梗长约5mm,有微小苞片;花萼下部短筒状,4裂,内面有毛;花冠黄白色,钟形,4裂;雄蕊在雄花中16枚,在两性花中8-16枚,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;子房上位,8室,花柱自基部分离。浆果形状种种,多为卵圆球形,直径3.5-8cm,橙黄色或鲜黄色,基部有宿存萼片。种子褐色,椭圆形。花期5月,果期9-10月。

生境分部多为栽培种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
炮制参见柿霜条。

性味甘;性平;微温

功能主治润肺;止血;健脾;涩肠。主咯血;吐血;便血;尿血;脾虚消化不主良;泄泻;痢疾;喉干音哑;颜面黑斑

用法用量内服:适量,嚼食;或煎汤;或煎汤;或烧存性入散剂。

注意脾胃虚寒,痰湿内盛者不宜食。

各家论述1.《别录》:火柿主煞毒。疗金疮,火疮,生肉止痛。

2. 陶弘景:乌柿,火熏者断下,又疗狗啮疮。

3.《本草拾遗》:日干者温补,多食去面皯,除腹中宿血;火干者,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,食少许立止。

4.《日华子本草》:润声喉,杀虫。

5.《嘉佑本草》:厚肠胃,涩中,健脾胃气,消宿血。

6.《日用本草》:涩肠止泻,杀小虫,润喉音。治小儿秋深下痢。

7.《纲目》:白柿治反胃,咯血,血淋,肠澼,痔漏下血。

8.《本草通玄》:止胃热口干,润心肺,消痰。治血淋、便血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仙掌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仙掌子药材名称仙掌子拼音Xiān Zhǎnɡ Zǐ别名千岁子、凤栗(《广东新语》)。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果实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仙人掌"条。性

  • 海桐皮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海桐皮药材名称海桐皮拼音Hǎi Tónɡ Pí别名刺桐、山芙蓉、空桐树来源豆科乔木刺桐Erythrina indica Lam.的树皮或根皮。四季可采,晒干。性

  • 澜沧扁担杆

    药材名称澜沧扁担杆拼音Lán Cānɡ Biǎn Dɑn Gǎn别名子金根、小白药、小火绳出处《红河中草药》来源为橡树科植物野火绳的根部真皮。夏秋采,洗净,切片,晒干,或研末。原形态小灌木。

  • 鸡腿蘑

    药材名称鸡腿蘑拼音Jī Tuǐ Mó别名毛头鬼伞、毛头鬼盖、假鸡(土从)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菌科真菌毛鬼伞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prinus comatus (Muell.ex Fr.)Gr

  • 哈蟆油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哈蟆油药材名称哈蟆油拼音Hā Má Yóu英文名OVIDUCTUS RANAE别名田鸡油、哈士蟆油、哈什蟆油、吧拉蛙油来源本品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

  • 扁豆衣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扁豆衣药材名称扁豆衣拼音Biǎn Dòu Yī别名扁豆皮(《本草便读》)出处《安徽药材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。性状干燥种皮呈不规则卷缩片状,大小不一,厚不到1毫米,光

  • 紫香薷

    药材名称紫香薷来源唇形科紫香薷Elsholtzia longidentata Sunined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四川。性味辛,温。功能主治发汗清暑,消肿利尿,健胃止呕。主治暑热感冒,水肿腹痛。用法

  • 肾精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肾精子药材名称肾精子拼音Shèn Jīnɡ Zǐ来源偶蹄目牛科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,以牛膀胱结石入药。生境分部全国各地。功能主治利

  • 涩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涩草药材名称涩草拼音Sè Cǎo别名锦标草、金钱标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银叶委陵菜的根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极租,微弯,淡黄色,直径约1.5厘米。单数羽状复叶,基

  • 海狗油

    药材名称海狗油拼音Hǎi Gǒu Yóu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海豹科动物海豹的脂肪油。取海豹的脂肪,入锅熬炼,滤取净曲。原形态参见"海狗肾"条性味性热。功能主治善消利。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