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栎叶槲蕨

栎叶槲蕨

药材名称栎叶槲蕨

拼音Lì Yè Hú Jué

别名树上槲蕨、树骨碎补

出处始载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槲蕨科植物栎叶槲蕨的根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naria quercifolia (L.)J.Smith[Polypodium quercifolium L.]
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用刀削去表皮鳞毛后,洗 净,晒干。

原形态植株高约150cm。根茎肉质,横生,粗约2cm,幼嫩顶部密被深棕色、披针形鳞片,顶呈钻形,基部阔卵形,盾状着生,边缘有细密的小齿。叶二型;营养叶厚革质,坚硬,棕色,阔卵形,长达30cm,宽约25cm,基部心脏形而有耳,无柄,边缘深裂;裂片长圆状三角形,长2-5cm,宽1.5-5cm,先端钝圆,两面无毛,全缘;侧脉两面均隆起,上部的斜上,中部的平展,下部的向下反折或弧形,侧脉与横脉相连,小脉连结成伸长的网眼;孢子叶薄革质,坚硬,两面无毛,长圆形,长达100cm,宽约40cm,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;羽片阔披针形,长约20cm,宽3-4cm,先端渐尖,基部稍扩大,全缘而有软骨质的边,略斜向上;叶轴棕色,中脉禾秆色,基部下面有腺体,侧脉明显斜展,横脉在侧脉间构成5-6行斜四方形大网眼,网眼内的小脉结成许多小网眼。孢子囊群圆形至椭圆形,在每对侧脉之间有2行,每个大网眼内有2个,大小不等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林缘、路旁的老树干上或季雨林的树干上及岩石上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等地区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形。表面棕色,密生鳞片,鳞片卵圆形,具长钻头,有锯齿,基部质状着生。两侧及上面有圆形叶柄痕,下面有细根。质轻脆,易折断。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分体中柱。排列成环。气微,味微苦。

性味苦;性温

归经肾经

功能主治祛风湿,补肾续骨,活血止血。。主痹证日久;肝肾两虚;腰膝痛;筋脉拘挛;肾虚耳鸣;牙痛;尿多;跌打损伤;骨折;外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,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
各家论述《海南植物志》:功效同槲蕨(骨碎补)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空筒泡

    药材名称空筒泡别名树莓、多腺悬钩子、雀不站、红毛巾、钻地风来源蔷薇科空筒泡Rubus phoenicolasius Maxim.,以根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

  • 滴水珠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滴水珠药材名称滴水珠拼音Dī Shuǐ Zhū别名一滴珠、一粒珠、石半夏、水半夏、制蛇子、独叶一枝花、心叶半夏、石蜘蛛、石里开、独龙珠、蛇珠、岩芋来源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滴水珠Pin

  • 栝楼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栝楼药材名称栝楼拼音Guā Lóu别名果裸(《诗经》),王菩(《吕氏春秋》),地楼(《本经》),泽巨、泽冶(《吴普本草》),王白(《广雅》),天瓜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萯(《穆

  • 莳萝苗

    药材名称莳萝苗拼音Shí Luó Miáo英文名seedling of Dill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》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嫩茎叶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thum graveolen

  • 藤黄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藤黄药材名称藤黄拼音Ténɡ Huánɡ别名海藤、玉黄、月黄来源藤黄科藤黄Garcinia hamburgy Hook. f.,以胶树脂入药。生境分部越南、泰国

  • 刮筋板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刮筋板药材名称刮筋板拼音Guā Jīn Bǎn别名刮金板来源大戟科土沉香属植物草沉香Excoecaria acerifclia F. Didr.,以全株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性味苦

  • 麻腊干

    药材名称麻腊干拼音Má Là Gān来源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绒毛戴星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phaeranthus indicus L.[Sphaer-anthus. Hirtus Willd

  • 鸡骨柴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鸡骨柴药材名称鸡骨柴拼音Jī Gǔ Chái别名双翔草、老妈妈棵、瘦狗还阳草、酒药花、紫油苏来源唇形科鸡骨柴Elsholtzia fruticosa (D. Don)Re

  • 九香虫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九香虫药材名称九香虫拼音Jiǔ Xiānɡ Chónɡ英文名ASPONGOPUS来源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干燥体。11月

  • 《中药大辞典》:酪药材名称酪拼音Lào别名湩(《纲目》)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牛、马、羊、骆驼等之乳汁炼制而成的食品。制法《饮膳正要》:"造法用乳半杓,锅内炒过,入余乳熬数十沸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