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毛麝香

毛麝香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毛麝香

药材名称毛麝香

拼音Máo Shè Xiānɡ

别名麝香草、凉草、五凉草、酒子草、毛老虎、饼草、香草[广西]

来源玄参科毛麝香属植物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 (L.)Druce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洗净阴干。

性味辛、苦,温。

功能主治祛风止痛,散瘀消肿,解毒止痒。用于小儿麻痹初期,受凉腹痛,风湿骨痛。外用跌打损伤,肿痛,痈疖肿毒,黄蜂螫伤,湿疹,荨麻疹。

用法用量3~5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毛麝香

药材名称毛麝香

拼音Máo Shè Xiānɡ

别名五凉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辣蓟、辣鸡(《陆川本草》),饼草(《广东中药》),凉草、五郎草、蓝花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
出处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
来源玄参科植物毛麝香全草。秋季采收,晒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、粗壮,高30~60厘米,被粘质疏长毛。叶对生,具短柄,叶片卵形,长1.5~5厘米,先端钝,基部浑圆或阔楔尖,边缘有钝锯齿,两面均被茸毛。花紫蓝色,单生于上部叶腋内或顶部,成疏散的总状花序;花柄短,通常有小苞片2枚;萼片5,上面4枚线形,最下1枚披针形,较大,花时长约8毫米,结果时长约12毫米;花冠长2~2.5厘米,上唇直立,全缘或凹人,下唇扩展,3裂;雄蕊4,内藏,药室分离,上面1对花药的药室发育而等长,下面1对花药的药室小,腺状;花柱顶端膨大,柱头之下翅状。蒴果矩圆状圆锥形,长约8毫米。花期7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野草丛中。分布我国南部。产于广东。

性状干燥全草长20~30厘米。根残存。茎粗约2~4毫米,有分枝,外表黑褐色,有浅纵皱,被疏长毛,质坚易折断,中空,稍呈纤维性。叶极皱缩,上面黑褐色,下面浅棕褐色,被柔毛,密具凹下的腺点。花多已结果,萼宿存,茶褐色,5裂,其中1裂片显着长大。蒴果茶褐色至黄棕色。气香浓烈,味稍辣而凉。以芳香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、酚类、三萜、氨基酸、挥发油。

性味辛,温。
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辛。"
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辛而微涩。"

③《广东中药》Ⅱ:"味苦辛,性温。"

功能主治祛风湿,消肿毒,行气散瘀止痛。治风湿骨痛,气滞腹痛,疮疖肿毒,皮肤湿疹,瘙痒,跌打损伤。
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祛风消毒。"
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理跌打伤,能消肿止痛,散疮疡恶毒。""治气痛。"
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止血,止痛,散瘀消肿。治跌打刀伤,风湿疮疡。"

④《广东中药》Ⅱ:"治山岚瘴气,水土不服,产后肝风口渴,并治皮肤瘙庠。"

⑤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祛风湿,消肿痛。治小儿麻痹,风湿骨痛,风寒腹痛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,疮疖肿毒。"

⑥《广东中草药》:"治皮肤湿疹,黄蜂螫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
复方①治哮喘:毛麝香净叶切丝,配洋金花卷烟吸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
②治臊鼠咬伤:五凉草,煎水洗,或捣敷,再和苦楝树薳各二两,煎水饮之,另以甘蔗煎水洗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毛麝香

药材名称毛麝香

拼音Máo Shè Xiānɡ

英文名Herb of Sticky Adenosma

别名五凉草、辣蓟、辣鸡、饼草、凉草、五郎草、蓝花草、香草、麝香草、酒子草、毛老虎、土茵陈

出处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毛麝香有二种。一种形如火炭母,生毛;一种形如大枫艾,叶大。《岭南采药录》:毛麝香,枝叶根皮,皆含芳香之气,能引药透入肌肤,颇有麝香之功用,故名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denosma glutinosum (L.) Druce[Gerardia glutinosa L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切段晒干鲜用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茎直立,粗壮,密被多细胞腺毛和柔毛,基部木质化。叶对生;具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,长2-8cm,先端钝,基部浑圆或阔楔尖,边缘有钝锯齿,两面均被茸毛,叶背面、苞片、小苞片、萼片均肯黄色透明腺点,腺点脱落后留下褐色窝孔。总状花序顶生;花梗先端有1对小苞片;萼片5,后方1枚较宽大,狭披针形;花冠蓝色或紫红色,长1-2.5cm,上唇直立,圆卵形、截形或微凹,下唇3裂;雄蕊4,内藏。药室分离,前方2枚蕊仅1室发育,花柱先端膨大,柱头之下翅状。蒴果卵状长约8mm,四瓣裂。花果期7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南部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20-30cm。根残存。茎直径2-4mm,有分枝,外表黑褐色,有浅纵纹,被疏长毛;质坚易折断、中空,稍呈纤维性。叶极皱缩,上面黑褐色,下面浅棕褐色,被柔毛,密具下凹的腺点。有的可见花或果实、萼宿存,茶褐色,5裂,其中1裂片显着长大。蒴果茶褐色或黄棕色。气香浓烈,味稍辣而凉。

以气芳香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精油0.30%-0.40%,内有:α-侧柏烯(α-thujene),α-蒎烯(α-pinene),香桧烯(sabinene),β-月桂烯(β-myrcene),α-和γ-松油烯(terpinene),间-聚伞素(m-cymene),1,8-桉叶素(1,8-cineole),α-和-β-蒈烯(carene),芳樟醇(linalool),黄樟油素(safeole),(王古)(王巴)烯(copaene),β-榄香烯(β-elemene),α-和β-丁香烯(caryophyllene),α-愈创木烯(α-guaiene),β-荜澄茄油烯(β-cubebene),α-芹子类(selinene),β-甜没药烯(β-荜澄茄油烯(β-cubebene),α-芹子烯(selinene),β-甜没药烯(β-bisabolene),橙花叔醇(nerolidol),α-芹子烯醇(α-selineol)等成分[1]。

性味味辛;性温

功能主治祛风湿;消肿毒;行气血;止痛痒。主风湿骨痛;小儿麻痹;气滞腹痛;疮疖肿毒;皮肤湿疹;跌打伤痛;蛇虫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祛风消毒。

2.《岭南采药录》:理跌打伤,能消肿止痛,散疮疡恶毒。治气痛。

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止血,止痛,散瘀消肿。治跌打刀伤,风湿疮疡。

4.《广东中药》Ⅱ:治山岚瘴气,水土不服,产后肝风口渴,并治皮肤瘙痒。

5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祛风湿,消肿痛。治小儿麻痹,风湿骨痛,风寒腹痛,毒蛇咬伤,跌打损伤,疮疖肿毒。

6.《广东中草药》:治皮肤湿疹,黄蜂螫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吊岩风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吊岩风药材名称吊岩风拼音Diào Yán Fēnɡ别名红葡萄藤、爬山虎、上木蛇、上木三叉虎、三叉虎、上竹龙、上树蜈蚣[广西]来源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异叶爬山虎Pa

  • 裂序楼梯草

    药材名称裂序楼梯草拼音Liè Xù Lóu Tī Cǎo出处始载于(东北林学院《植物研究室汇刊》)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裂序楼梯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tostema schizoc

  • 蕨萁

    药材名称蕨萁拼音Jué Qí别名春不见、一朵云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m (L.) Sw.,以全草入药。春冬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苦

  • 虎皮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虎皮草药材名称虎皮草拼音Hǔ Pí Cǎo别名大叶金腰子、大虎耳草、猪耳巴、猪耳朵来源虎耳草科虎皮草Chrysosplenium macrophyllum Oliv.,以

  • 光慈姑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光慈姑药材名称光慈姑拼音Guānɡ Cí Gū出处《河南中药手册》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鳞茎。春、秋、冬三季均可采收。挖取鳞茎,洗净,除去须根及外皮,晒干。放置干燥处保存。

  • 中华绣线梅

    药材名称中华绣线梅拼音Zhōnɡ Huá Xiù Xiàn Méi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illia sinensis Oliv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

  • 九里香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九里香药材名称九里香拼音Jiǔ Lǐ Xiānɡ英文名FOLIUM ET CACUMEN MURRAYAE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.和千里香Murra

  • 买麻藤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买麻藤药材名称买麻藤拼音Mǎi Má Ténɡ别名买子藤(《广东通志》),驳骨藤(《陆川本草》),大节藤、乌骨风、麻骨风、黑藤、鸡节藤、鹤膝风、小木米藤(《广西药植

  • 胡桃枝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胡桃枝药材名称胡桃枝拼音Hú Táo Zhī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嫩枝。性味《贵州草药》:"性温,味甘。"功能主治治瘰疬,疥疮。

  • 驴肾

    药材名称驴肾拼音Lǘ Shèn来源奇蹄目马科驴Equus asinus L.,以雄性生殖器入药。生境分部全国各地。功能主治补肾壮阳,滋阴补虚,强筋壮骨。主治阳萎,血虚气弱,骨结核,骨髓炎,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