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紫苏梗

紫苏梗

《中国药典》:紫苏梗

药材名称紫苏梗

拼音Zǐ Sū Gěnɡ

英文名CAULIS PERILLAE

别名苏梗

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(L.)Britt. 的干燥。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,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

性状本品呈方柱形,四棱钝圆,长短不一,直径0.5~1.5cm。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,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,节部稍膨大,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。体轻,质硬,断面裂片状。切片厚2~5mm,常呈斜长方形,木部黄白色,射线细密,呈放射状,髓部白色,疏松或脱落。气微香,味淡。

炮制除去杂质,稍浸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
性味辛,温。

归经归肺、脾经。

功能主治理气宽中,止痛,安胎。用于胸膈痞闷,胃脘疼痛,嗳气呕吐,胎动不安。

用法用量5~9g。

贮藏置阴凉干燥处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紫苏梗

药材名称紫苏梗

拼音Zǐ Sū Gěnɡ

别名紫苏茎(《雷公炮炙论》),苏梗(《药品化义》),紫苏杆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出处本草蒙筌

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、尖紫苏等的茎。秋未,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小枝、叶片及果实,晒干。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,切下粗梗晒干。前者称为"老苏梗",后者称为"嫩苏梗"。

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紫苏叶"条。

生境分部产湖北、江苏、河南、四川、广西、山东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
性状老苏梗:呈方柱形,有槽。长0.3~1米,中部直径约0.7~1.3厘米。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。具纵沟及顺纹,上有稀疏的柔毛。分枝对生,或已除去。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。质硬体轻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,或中空。嫩苏梗:色淡或青绿色,质松,髓部较大。以老而粗壮、外皮紫棕色、分枝少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炮制除去杂质,用水浸泡后,润透,切片,晒干。

性味辛甘,微温。

①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
②《药品化义》:"味甘微辛,性微温。"

③《本草崇原》:"气味辛,平。"

归经《药品化义》:"入脾、胃、肺三经。"

功能主治理气,舒郁,止痛,安胎。治气郁,食滞,胸膈痞闷,脘腹疼痛,胎气不和。

①《本草图经》:"宣通风毒。"

②《本草蒙筌》:"下诸气略缓,体稍虚者用宜。"

③《本草通玄》:"能行气安胎。"

④《本草崇原》:"主宽中行气,消饮食,化痰涎。治噎膈反胃,止心腹痛。"

⑤《得配本草》:"疏肝,利肺,理气,和血,解郁,止痛,定嗽,安胎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
复方①治伤寒胸中痞满,心腹气滞,不思饮食:紫苏茎(锉)一两,陈橘皮(汤浸去白,焙)二两,赤茯苓(去黑皮)一两半,大腹皮(锉)、旋覆花各一两,半夏(汤洗七遍,焙)半两。上六味,细切如麻豆大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入生姜一分(拍碎),枣三枚(擘破),同煎至七分,去渣,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苏橘汤)

②治水肿:紫苏梗八钱,大蒜根三钱,老姜皮五钱,冬瓜皮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各家论述①《药品化义》:"苏梗,能使郁滞上下宣行,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。其性微温,比枳壳尤缓。病之虚者,宽胸利膈,疏气而不迅下。入安胎饮,顺气养阴;入消胀汤,散虚胀满。"

②《侣山堂类辩》:"紫苏枝茎能通血脉,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,治咽膈饱闷,通大小便,止下利赤白。予亦常用香苏细茎,不切断,治反胃膈食,吐血下血,多奏奇功。盖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浊气归心,肝主血而心主脉,血脉疏通,则食饮自化。《经》云,阳络伤则吐血,阴络伤则下血,通其络脉,使血有所归,则吐下自止。"

备注同属植物白苏的茎(白苏梗)在江苏、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,并通称为苏梗。参见"白苏梗"条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紫苏梗

药材名称紫苏梗

拼音Zǐ Sū Gěnɡ

英文名Perilla Stem

别名紫苏茎,苏梗,紫苏枝茎,苏茎,紫苏杆,紫苏

出处出自《本草蒙筌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紫苏或野紫苏的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. Var. arguta (Benth.) Hand.-Mazz. P.furtescens (L.)Britt .var .purpurascens (Hayata )H. W. Li

采收和储藏:9-11月采收,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小枝、叶片、果实,晒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30-200cm。具有特殊芳香。茎直立,多分枝,紫色、绿紫色或绿色,钝四棱形,密被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5cm,紫红色或绿色,被长节毛;叶片阔卵形、卵状圆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4-13cm,宽2.5-10cm,先端渐尖或突尖,有时呈短尾状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具粗锯齿,有时锯齿较深或浅裂,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,上下两面均疏生柔毛,沿叶脉处较密,叶下面有细油腺点;侧脉7-8对,位于下部者稍靠近,斜上升。轮伞花序,由2花组成偏向一侧成假总状花序,顶生和腋生,花序密被长柔毛;苞片卵形、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形,全缘,具缘毛,外面有腺点,边缘膜质;花梗长1-1.5mm,密被柔毛;花萼钟状,长约3mm,10脉,外面部密被长柔毛和有黄色腺点,顶端5齿,2唇,上唇宽大,有3齿,下唇有2齿,结果时增大,基部呈囊状;花冠唇形,长3-4mm,白色或紫红色,花冠筒内有毛环,外面被柔毛,上唇微凹,下唇3裂,裂片近圆形,中裂片较大;雄蕊4,二强,着生于花冠筒内中部,几不伸出花冠外,花药2室;花盘在前边膨大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基底着生,柱头2室;花盘在前边膨大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基底着生,柱头2裂。小坚果近球形,灰棕色或褐色,直径1-1.3mm,有网纹,果萼长约10mm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
这一变种与紫苏的区别在于:果萼小,长4-5.5mm,下面被疏柔毛,具腺点;茎被短柔毛;叶较小,卵形,长4.5-7.5cm,宽2.8-5cm,两面被疏柔毛。小坚果较小,土黄色,直径1-1.5mm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
性状性状鉴别 (1)紫苏梗茎呈方柱形,四棱钝圆,长短不一,直径0.5-1.5cm。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,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,节部稍膨大,有对生的枝痕及叶痕。体轻,质硬而脆,断面裂片状。切片厚2-5mm,常呈斜长方形,木部黄白色,射线细密,呈放射状,髓部白色,疏松或与木部分离形成空洞。气微香,味淡。

(2)野紫苏梗 茎表面淡黄棕色。余与上同。

均以外皮色紫棕、有香气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紫苏茎横切面:茎呈圆角状四方形。表皮细胞切向延长,外壁被角质层,幼茎有较多的非腺毛4-8细胞;腺毛头部1-2细胞;腺鳞直径约56μm。皮层较薄,外侧有厚角细成层环明显。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。髓部较大。

化学成分紫苏地上部分含紫苏酮(pe-rillaketone),异白苏烯酮(isoegomaketone),白苏烯酮(egomaketone),紫苏为然(perillene)[1]亚麻酸乙酯(ethyllinolenate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 及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2]。

药理作用1.孕激素样作用 根据孕酮可以使雌激素激发的动物子宫内膜碳酸酐酶活性增加,并与孕酮剂量成线性关系的效应,在连续3d肌注已烯雌酚的基础上,给子紫苏梗注射液0.1g,0.2g,0.4g和0.6g(生药),腹腔注射,连续4d,其作用与孕酮相似,使小鼠子宫内膜碳酸酐酶的活性剂量相关性显着增加,说明其治疗先流产及安胎的机制也与孕酮相同。此外,紫苏梗也能使小鼠子宫内膜较明显增厚,表明其与孕酮一样,也能促进子宫内膜腺体的增长[1]。

2.干扰素诱导作用 以水从回苏叶和梗中提取的干扰素诱导剂,在家兔及兔睥、骨髓和淋巴结细胞悬液的试验中,均证实有干扰素诱导作用[2]。

炮制除去杂质,用水浸泡后,润透,切片,晒干。

性味味辛;性温

归经归脾;胃;肺经

功能主治理气宽中;安胎;和血。主脾胃气滞;脘腹痞满,胎气不和,水肿脚气,咯血吐衄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散剂。

复方①治伤寒胸中痞满,心腹气滞,不思饮食:紫苏茎(锉)一两,陈橘皮(汤浸去白,焙)二两,赤茯苓(去黑皮)一两半,大腹皮(锉)、旋覆花各一两,半夏(汤洗七遍,焙)半两。 上六味,细切如麻豆大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入生姜一分(拍碎),枣三枚(擘破),同煎至七分,去渣,温服。 (《圣济总录》苏橘汤)②治水肿; 紫苏梗八钱,大蒜根三钱,者姜皮五钱,冬瓜皮五钱。水煎服。 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各家论述1.《药品化义》:苏梗,能使郁滞上下宣行,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。其性微温,比枳壳尤缓。病之虚者,宽胸利膈,疏气而不迅下。入安胎饮,顺气养阴;入消胀汤,散虚肿满。

2.《侣山堂类辩》:紫苏枝茎能通血脉,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,治咽膈饱闷,通大小便,止下利赤白。予亦常用香苏细茎,不切断,治反胃膈食,吐血下血,多奏奇功。盖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浊气归心,肝主血而心主脉,血脉疏通,则食饮自化。《经》云,阳络伤则吐血,阴络伤则下血,通其络脉,使血有所归,则吐下自止。

3.《本草图经》:宣通风毒。

4.《本草蒙筌》:下诸气略缓,体稍虚者用宜。

5.《本草通玄》:能行气安胎。

6.《本草崇原》:主宽中行气,消饮食,化痰涎。治噎膈反胃,止心腹痛。

7.《得配本草》:疏肝,利肺,理气,和血,解郁,止痛,定嗽,安胎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黑大豆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大豆皮药材名称黑大豆皮拼音Hēi Dà Dòu Pí别名黑豆衣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皮。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,待其发芽

  • 中华补血草

    药材名称中华补血草拼音Zhōnɡ Huá Bǔ Xuè Cǎo别名匙叶草、海金花、海萝卜来源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 (Girald ) Kuntze [Stat

  • 菘子

    药材名称菘子拼音Sōnɡ Zǐ别名菘菜子(《圣惠方》)。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的种子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菘菜"条。性味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&quo

  • 蜀葵苗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蜀葵苗药材名称蜀葵苗拼音Shǔ Kuí Miáo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茎叶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蜀葵花"条。性味《千金·食治

  • 青榨槭

    药材名称青榨槭拼音Qīnɡ Zhà Qì英文名David Maple别名光陈子、飞故子、鸡脚手、五龙皮。出处始载于《经济植物手册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槭树科植物青榨槭的根、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

  • 文蛤

    药材名称文蛤拼音Wén Há别名花蛤(《梦溪笔淡》),黄蛤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圆蛤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白利壳(《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。4~10月间

  • 牛白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牛白藤药材名称牛白藤拼音Niú Bái Ténɡ别名广花耳草、土五加皮、涂藤头、土加藤、大叶亚婆巢、接骨丹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牛白藤Hedyotis

  • 草木王

    药材名称草木王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草木王Cordyceps sp.,以菌座和虫体入药。功能主治主治各种毒蛇咬伤,伤口红肿,头眩,抽搐,复视,昏迷不醒人事。用法用量外用适量。注意有大毒,不能内

  • 雪茶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雪茶药材名称雪茶拼音Xuě Chá别名太白茶、蛔样地衣来源地衣类地茶科地茶属植物雪地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 (Ach.)Asahina,以叶状体入

  • 油渣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油渣果药材名称油渣果别名油瓜、猪油果、野面瓜、猴子面瓜果来源葫芦科油渣果Hodgsonia macrocarpa (Blume) Cogn.,以种仁、根入药。生境分部广西、云南。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