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苦葛根

苦葛根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葛根

药材名称苦葛根

拼音Kǔ Gě Gēn

出处《贵州草药》

来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。夏、秋采收。

原形态峨眉葛藤,又名:苦葛。

藤本。根粗大。茎长数米,被稀疏黄色长硬毛。三出复叶互生,具长柄;顶端小叶阔椭圆形或近于圆形,先端短渐尖,基部圆形或近于阔楔形,两面被伏贴的白色长硬毛;两侧小叶斜阔卵形;托叶盾状,椭圆形,小托叶狭披针形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7~20厘米,花多数;萼具4齿,萼齿披针形,均密被黄色短硬毛;花蝶形,紫红色。荚果带形,密被黄色长硬毛。花期7~8月。8月初开始结果。

生境分部生于草坡或灌木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
性味辛苦,平。

功能主治清热,透疹,生津止渴。

复方①治麻疹不透:苦葛根、一枝黄花各五钱。煎水服。

②治吐血:苦葛根,见血飞、乌泡根、苦参根各五钱至一商。煨水服。

③治消渴症:苦葛根二两,胭脂花根一两。煨水服。

④治白口疮:鲜苦葛根(烧炭研末)、枯矾粉各五分。混匀搽口腔患处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苦葛根

药材名称苦葛根

拼音Kǔ Gě Gēn

英文名Root of Omei Mountain Kudzuvine

别名峨眉葛藤、苦葛。

出处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泥土,鲜用,或切片晒干。

原形态峨眉葛藤 藤本,长数大。茎枝被疏黄褐色长硬毛。三出复叶;托叶盾状椭圆形,长约1cm,两端钝圆,小托叶狭披针形;叶柄长17-33cm;顶生小叶近圆形或阔椭圆形,长6-14cm,宽4-12cm,先端短尾状渐尖,基部圆形功近阔楔形,上面被短柔毛。背机被绢质柔毛,两侧小叶斜阔卵形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20-32cm,花多数;小苞片披针形,被毛;萼齿4,披针形,最下面1齿最长,均被黄色短硬毛;花冠蝶形,紫红色,长约1.5cm,旗瓣宽椭圆形,基部具爪和小耳,翼略短于旗瓣;雄蕊10,二体;子房被毛。荚果条形,密被黄色长硬毛,长6-7cm,宽约6mm。种子数粒。花期7-8,果期8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900m的沟谷、草坡林下,或灌木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
性味辛;苦;平

归经肺;胃经

功能主治清热透疹;生津止渴。主感冒发热;麻疹不透;消渴;吐血;口疮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60g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,研末搽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黎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黎豆药材名称黎豆拼音Lí Dòu别名虎豆(《尔雅》郭璞注),狸豆(《纲目》),巴山虎豆、鼠豆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头花黎豆的种子。秋后

  • 报春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报春花药材名称报春花拼音Bào Chūn Huā别名橡只玛尔布(藏名)出处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条纹报春的花朵。6~8月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

  • 狭叶蓬莱葛

    药材名称狭叶蓬莱葛拼音Xiá Yè Pénɡ Lái Gě别名黑老头、大种黑骨头、黑骨藤来源马钱科狭叶蓬莱葛Gardneria angustifolia Wal

  • 台湾厚壳树

    药材名称台湾厚壳树别名岭南白莲茶来源紫草科台湾厚壳树Ehretia taiwaniana Nakai,以树皮、木心材入药。生境分部台湾、广西。性味木心材:甘、咸,平。树皮:苦,平。功能主治木心材:破瘀

  • 独蕨箕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独蕨箕药材名称独蕨箕拼音Dú Jué Jī别名蕨箕参出处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绒毛阴地蕨的根。冬季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达26厘米。须根多数,肉

  • 火赤链蛇

    药材名称火赤链蛇拼音Huǒ Chì Liàn Shé别名大赤链、赤链蛇、红斑蛇、赤练蛇来源有鳞目游蛇科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 (Cantor),以全

  • 豆黄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豆黄药材名称豆黄拼音Dòu Huánɡ别名大豆黄(《干金方》)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皮黑色的种子(黑大豆)蒸罨加工而成。制法《纲目》:"用

  • 榄李树汁

    药材名称榄李树汁拼音Lǎn Lǐ Shù Zhī来源药材基源:为使君子科植物榄李的树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采收和储藏:割树干,取其流出之液汁。原形态

  • 毛千屈菜

    药材名称毛千屈菜别名水滨柳、铁菱角来源千屈菜科千屈菜属植物毛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. var. tomentosa DC.,以根状茎及全草入药。秋季采,洗净晒干。性味甘、苦,凉。

  • 擘蓝

    药材名称擘蓝拼音Bò Lán别名苤蓝、撇蓝、茄连、甘蓝、玉蔓青、芥兰头、玉头、香炉菜。出处本品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原名苤蓝。《农政全书》"芥蓝"条载:"但食根之菜,如芥、芦菔、蔓青之属,魁皆在土中;此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