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蛤蜊粉

蛤蜊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蛤蜊粉

药材名称蛤蜊粉

拼音Gé Lí Fěn

别名蛤粉(《圣惠方》)。

出处《本草会编》

来源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贝壳的粉末

原形态形态详"蛤蜊"条。

制法蛤蜊壳入炭火中烧煅后研成细粉。

吴球:"凡用蛤粉,取紫口蛤蜊壳,炭火煅成,以熟栝楼连子同捣,和成团,风干用,最妙。"

性味①《丹溪心法》:"咸,寒。"

②《本草撮要》:"性涩。"

归经入肺、肾经。

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肾、肺、肝。"

②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阳明、少阴。"

功能主治清热,利湿,化痰,软坚。治痰饮喘咳,水气浮肿,胃痛呕逆,白浊,崩中,带下,瘿瘤,烫伤。

①朱震亨:"治热痰、湿痰、老痰、顽痰,疝气,白浊,带下。同香附末,姜汁调服,主心痛。"

②《纲目》:"清热利湿,化痰饮,定喘嗽,止呕逆,消浮肿,利小便,止遗精白浊,心脾疼痛,化积块,解结气,消瘿核,散肿毒,治妇人血病。油调涂汤、火伤。"

③《本草备要》:"与牡蛎同功。"

④《本经逢原》):"清肺热,滋肾燥,降痰清火,止咳定喘,消坚癖,散瘿瘤。"

⑤《本草再新》:"除烦止渴,利大小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入丸、散,1~3钱。外用:调敷。

注意《本草经疏》:"脾胃虚患者宜少用,或加益脾胃药同用为宜。"

复方①治痰火喘嗽:蛤蜊壳洗净,放炭火上烧焙,去火毒,为末,磁器收贮,遇痰火症,取一两,分为三服,少吃晚饭,先用面糊调,捏丸如黄豆大,少用滚水,将丸药二、三口吞下,旋丸旋吞,不可放干。(《经验广集》蛤蜊散)

②治气虚水肿浮胀:大蒜研烂,以蛤粉和,五分两,可丸即止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丸,白汤下。(《百一选方》)

③治小便不通:蛤粉半两,麻根半两。捣细罗为散,每于空心,以新汲水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
④治虚热遗精:黄柏(炒)、知母、蛤粉各一斤。青黛(飞)为衣,粥丸服。(《医学六要》)

⑤治胃气痛:瓦楞子十个,蛤蜊壳十个。二味火煅,共为细末,姜汤送下。(《梅氏验方新编》)

⑥治心脾疼:真蛤粉一钱(炒),桂(去皮)一钱,干姜(炮)二钱。上为细末,每服二钱,米饮调下。(《百一选方》)

⑦治汤火伤:蛤蜊壳烧研为末,油调涂之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
⑧治吹奶:蛤粉三分,槐花三分,麝香一分(细研)。捣细罗为散,不计时候,以热酒调下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
⑨治肺痈:蛤蜊,童便煅研,甘桔汤日进三服。(《本经逢原》)

⑩治雀目:真正蛤粉,炒黄色为细末,上油蜡就热和为丸,如皂子,纳于猪腰子中,麻缠蒸热食之,可配米粥。(《儒门事亲》)

各家论述①王好古:"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,故主湿嗽、肾滑之疾。"

②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蛤粉治痰气,能降、能消,能软、能燥。"

③《纲目》:"(蛤喇粉)寒制火而咸润下,故能降焉;寒散热而咸走血,故能消焉;坚者腝之以咸,取其属水而性润也;湿者燥之以渗,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。"

④《本草经疏》:"蛤粉味咸气寒无毒。为诸痰之要药。盖痰未有不由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,咸能软坚润下,得之则火自降,痰结自消矣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蛤蜊粉

药材名称蛤蜊粉

拼音Gé Lí Fěn

英文名powdered shell of clam

别名蛤粉、海蛤粉

出处出自《本草汇编》;《纲目》:海蛤粉者,海中诸蛤之粉,以别江湖之蛤粉、蚌粉也。近世独取蛤蜊粉入药,然货者亦多众蛤也。大抵海中蚌蛤蚶蛎,性味咸寒,不甚相远,功能软散,小异大同,非若江湖蚌蛤,无咸水浸渍,但能清热利湿而已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的贝壳,经加工制成的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

原形态四角蛤蜊,贝壳略呈四角形,质坚,壳长36-48mm,壳高34-46mm,壳宽28-37mm,壳顶突出,略向前屈,并向内卷,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。小月面及楯面心形。壳面中部膨胀,并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,壳顶白色,幼小个体通常淡紫色,近腹缘为黄褐色,腹面边缘常有一条狭黑边。生长线略粗,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。壳内面白色,略具光泽。外韧带小,淡黄色膜状;内韧带发达,呈三角形,黄褐色。铰合部狭长,左壳具1枚分叉主齿,右壳有2枚主齿排列成八字形。两壳前后侧齿均呈片状,左壳单片,右壳为双片。前闭壳肌痕略小,卵圆形;后闭壳肌痕稍大,近圆形。外套窦不甚深,末端钝圆。外套膜边缘双层,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。小管黄白色,末端具触手。足部发达,呈斧状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中、下区及浅海泥沙滩中。栖埋深度50-100mm ,喜栖息于近河口沿海。北方生殖季节在4-6月。

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
炮制蛤蜊壳入炭火中烧煅后研成细粉。吴球:凡用蛤粉,取紫口蛤蜊壳,炭火煅成,以熟栝楼连子同捣,和成团,风干用,最妙。

性味味咸;性寒

归经肺;肾;肝经

功能主治清热;化痰利湿;软坚。主胃痛;痰饮喘咳;水气浮肿;小便不通;遗精;白浊;崩中;带下;痈肿;瘿瘤;烫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50-100g;或入丸、散,3-10g。外用:适量,调敷。

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
复方①治痰火喘嗽:蛤蜊壳洗净,放炭火上烧焙,去火毒,为末,磁器收贮,遇痰火症,取一两,分为三服,少吃晚饭,先用面糊调,捏丸如黄豆大,少用滚水,将丸药二、三口吞下,旋丸旋吞,不可放干。 (《经验广集》蛤蜊散)②治气虚水肿浮胀:大蒜研烂,以蛤粉和,无分两,可丸即止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丸,白汤下。 (《百一选方》)③治小便不通: 蛤粉半两,麻根半两。捣细罗为散,每于空心,以新汲水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 ④治虚热遗精:黄柏(炒)、知母、蛤粉各一斤。青黛(飞)为衣,粥丸服。 (《医学六要》)⑤治胃气痛:瓦楞子十个,蛤蜊壳十个。二味火煅,共为细末,姜汤送下。(《梅氏验方新编》)⑥治心脾疼: 真蛤粉一钱(炒),桂(去皮)一钱,干姜(炮)二钱。上为细末,每服二钱,米饮调下。 (《百一选方》)⑦治汤火伤:蛤蜊壳烧研为末,油调涂之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⑧治吹奶: 蛤粉三分,槐花三分,麝香一分(细研)。 捣细罗为散,不计时候,以热酒调下一钱。 (《圣惠方》)⑨治肺痈:蛤蜊,童便煅研,甘桔汤日进三服。 (《本经逢原》)⑩治雀目: 真正蛤粉, 炒黄色为细末,上油蜡就热和为丸,如皂子,纳于猪腰子中,麻缠蒸熟食之,可配米粥。 (《儒门事亲》)

各家论述1. 王好古: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,故主湿嗽、肾滑之疾。

2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蛤粉治痰气,能降、能消、能软、能燥。

3.《纲目》:(蛤蜊粉)寒制火而咸润下,故能降焉;寒散热而咸走血,故能消焉;坚者之以咸,取其属水而性润也;湿者燥之以渗,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。

4.《本草经疏》:蛤粉味咸气寒无毒,为诸痰之要药。盖痰未有不由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,咸能软坚润下,得之则火自降,痰结自消矣。

5. 朱震亨:治热痰、湿痰、老痰、顽痰,疝气,白浊,带下。同香附末,姜汁调服,主心痛。

6.《纲目》:清热利湿,化痰饮,定喘嗽.止呕逆,消浮肿,利小便,止遗精白浊,心脾疼痛,化积块,解结气,消瘿核,散肿毒,治妇人血病。油调涂汤、火伤。

7.《本草备要》:与牡蛎同功。

8.《本经逢原》:清肺热,滋肾燥,降痰清火,止咳定喘,消坚癖,散瘿瘤。

9.《本草再新》:除烦止渴,利大小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千叶独活根

    药材名称千叶独活根拼音Qiān Yè Dú Huó Gēn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裂叶独活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racleum millefolium Diels采收和储藏:4-10月采挖,

  • 鱼香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鱼香根药材名称鱼香根拼音Yú Xiānɡ Gēn出处《分类草药性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圆叶薄荷的根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鱼香草"条。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痛,阴寒,红

  • 慈姑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慈姑叶药材名称慈姑叶拼音Cí Gū Yè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叶片。性味①《本草图经》:"味甘微苦,寒,无毒。"②《重庆草药》:&q

  • 石枫药

    药材名称石枫药拼音Shí Fēnɡ Yào别名虾于草、红虾于草、箭头草、铁青草、札郎草、黄瓜米草、杉刺疙、硬杆白花、蛇舌草、鸡口舌、石耳风、石耳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

  • 波罗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波罗蜜药材名称波罗蜜拼音Bō Luó Mì别名婆那娑、阿蔀亸(《酉阳杂俎》),曩伽结(《纲目》),优珠昙、天婆罗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树婆罗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牛

  • 接骨木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接骨木花药材名称接骨木花拼音Jiē Gǔ Mù Huā出处《国药提要》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花。4~5月采收整个花序。加热后花即脱落,除去杂质,晒干。功能主治①《国药提要》

  • 石苁蓉

    药材名称石苁蓉拼音Shí Cōnɡ Rónɡ来源药材基源:为白花丹科植物海芙蓉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monium wrightii(Hance)0.Kuntze[Statice wrig

  • 黄海葵

    药材名称黄海葵拼音Huánɡ Hǎi Kuí英文名yellow sea anemone别名海菊花、沙筒、海腚根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海葵科动物黄海葵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

  • 单头紫菀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单头紫菀药材名称单头紫菀拼音Dān Tóu Zǐ Wǎn别名喉风草、百条根、牛舌草、打风草、野白菊出处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来源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的全草。夏、秋采,鲜用或晒干。

  • 鹧鸪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鹧鸪药材名称鹧鸪拼音Zhè Gū别名越雉(《禽经》),越鸟(《医林纂要》)。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肉或全体。原形态体长约30厘米。嘴短,雄者黑色;雌者上嘴角色,下